不忘初心坚定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
文章来源:亚洲必赢国际437app
发布时间:2019-07-24 11:37:16
浏览数:10029次
李伟娟
摘要: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政治文明成果。科学性的理论构建与本土性实践构建使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之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利益维度、功能维度与效果维度等三个方面展现出了较强的比较优势。新时代在“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下,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肯定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不忘初心续写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新篇章。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62(2018)03-0039-04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共同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立足当下,回顾“五一口号”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之初心,有利于坚定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让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构建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共23条,其中第5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⑴“五一口号”的发布,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组织形式及美好前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此后近七十年间,既有波折,更有发展。在今年的全国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型政党制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够取得日益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其理论构建的科学性、实践构建的本土性。
(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构建
1 .理论起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构建的理论起源。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与其他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组成同盟来共同进行革命,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m。列宁提出,要在共产党与民主政党联合思想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以及共产党与非党的联盟。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探索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实现了马克思、列宁的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转换,形成了具有明显国别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确立了具有独创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此,这一制度的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列宁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列宁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创造,具有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渊源。
2 .新时代理论指导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工具和手段,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使命的不同,使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适应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转化,就统一战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下建设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建设新时代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明确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宏伟目标、战略地位、主要特征、工作方针和根本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新篇章的重要行动指南。
(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构建
1.历史选择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历史选择的必然性。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了我国近代危机中两大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和完成这两大历史课题,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在百余年历史变革中,尝试了君主立宪、议会制、君主专制、联邦制、总统制等多种不同的制度模型,但由于当时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政党关系的复杂性,缺乏实行这些政党制度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因而最终都没有能够成功主导中国的变革。最终,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显示出非常强劲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比较优势,赢得各个政党的一致认同和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历史课题,并正在解决和实现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历史课题。中国问题的解决,力量对比、人心所向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也证明了这一制度是经受住了历史考验,选择其为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
2.政治发展的内生性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从我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具有政治实践的内生性。在“五一口号”发布后,通过新政协运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为重要促进力量的政党定位。在七十年的风雨兼程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抵制了一些国家一党制模式的压力;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也拒绝了西式民主模式不断“修正”的诱惑,遵循我国政治发展实践的历史基点和逻辑起点,打磨出“中国创造”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我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经受住了特殊历史时期的考验,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改革纵深推进的洗礼,在我国的大地上长期发展、渐进式改进,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政治发展的内生性。
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
世界上各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其政治制度也是独特的,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特点和实践情况的政党制度,才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和有效性。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并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它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一)同心——从利益维度,共绘同心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其它政党制度模式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要结构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反映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具体利益的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协助共产党做好这些阶层和群体的工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促进力量。在这一制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各民主党派成员因政党、阶层、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客观存在的具体利益的千差万别,又可以看到他们同广大人民群众一样,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共同的现实需求。从利益维度出发,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不同阶层与群体具体利益有机统一。这种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政党制度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和整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共识,在承认差异与不同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共同致力于实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画出最大同心圆。
(二)同向——从功能维度,聚力同向
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和中国
共产党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有效摒弃了西方的政党为了不同的政治实现争权夺利,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分散与政治运行低效的弊端,能够保证集中与高效地政治运行。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让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影响决策程序,广泛地参与各层次的管理和治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紧密团结起来,向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同行——从效果维度,和谐同行
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参与、合作、协商的基本精神,以及团结、民主、和谐的本质属性,使“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价值原则得到了较好体现,有效避免了一党专政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执政、恶性竞争的弊端,能够保持政局稳定、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非竞争性的党际关系,构建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既通力合作,又互相监督的和谐友党关系模式,保证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平稳运行。这种和谐的党际关系模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和谐的政治环境,确保协商民主能够真正付诸于实践。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和谐的党际关系,既包容了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适应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实现了国家权力有序交接和更替,有效避免了因政党之间相互倾轧,相互掣肘而延误发展,为政局稳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根本保障。从效果维度出发,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亲密合作,不打“拳击赛”,通过一茬接一茬的“接力赛”实现权力有序交接,形成良性民主政治,和谐同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续写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新篇章
近年来,西方政党制度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西方国家治安状况恶化、经济复苏乏力,政坛恶斗加深,社会分裂加剧,西方出现混乱乃至大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球的目光开始东移,中国的风景这边独好。“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根源就在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先进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模式,具有较强比较优势。新时代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肯定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不忘初心续写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新篇章。
(一)一以贯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面向未来,续写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新篇章,首先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核心,是确保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高度的自觉性,成熟性,组织性、包容性、创造性与自我完善能力,都体现了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错综复杂现实情况的国家里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我国的改革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期,我们要把一以贯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不断增强实际中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
(二)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和整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系数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张力系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利益格局深刻变革,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包容力和整合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要求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各民主党派在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扩大各党派的阶层基础,增强协商主体的包容力。时代的新变化使我国社会的成员结构出现了新特点,如果协商民主不拓宽发展范围,各党派的阶层基础将难以扩大,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将被排除在协商民主的主体之外。因此,续写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新篇章必须要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政治密码”。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可靠制度保障,体现和维护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脱离了人民群众,异化为特权党,是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合法性和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在新时代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答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依靠人民群众,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前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是为了维护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没有一党之私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
(四)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续写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新篇章,必须把握世界大势,找准发展中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对于我国来讲,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续写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推进。这一历史机遇期不是时间的自然积累,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40年改革开放的艰苦探索中,以巨大的代价取得的辉煌的成就,积累起来的。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时不我待的时代,增强历史紧迫感,既要有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也要有做事的速度。时代的发展变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去寻求真正的规律,找到新的方法来适应新时代,续写新篇章。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范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世界政治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本。
参考文献:
[1] 中央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编.西柏坡档案(第一卷)[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226-227.
[2] 中央编译局.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史,2002:285.
责任编辑:张颖